陕西宝鸡凤县:移风易俗润山城 文明新风扑面来-中国文明网

陕西宝鸡凤县:移风易俗润山城 文明新风扑面来

发表时间:2025-10-21 来源:中国文明网
字体:
打印:

  近年来,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紧扣移风易俗重点任务,以“思想引领、村民自治、利民惠民”为主线,通过创新宣传形式、强化基层自治、优化服务供给,推动文明新风融入群众生活日常,探索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移风易俗实践路径。

  村民在农民学习会上听宣讲。图片来源:凤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

  思想引领铸魂,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

  聚焦创新理论、文明新风等主题,凤县以农民学习会为载体,组织“红小凤”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村镇社区开展宣讲340余场,其中专项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132场,覆盖群众1.1万人次。结合地域特色,培育出凤州镇“南岐讲堂”、平木镇“平事说理”、河口镇“河口夜话”等10个基层宣讲子品牌,其中《农民学习会:让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》入选陕西省移风易俗工作案例选编。

  创新多元传播矩阵,让文明传起来。依托凤县文明网、“文明凤县”微信公众号开设“画说文明”专栏,发布文明餐桌、移风易俗等公益广告46期;策划“移风易俗大家说”“红小凤百秒说”等线上专题6期,通过短视频、图文等形式解读政策、展示成效,推动文明理念从“线下”延伸到“云端”。

  健全制度规范导向,让价值立起来。出台“移风易俗‘凤’10条”“文明凤县‘诚’10条”,其中“凤10条”公益广告入选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广告库;设计制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告知书,利用集市、庙会等群众聚集场景广泛发放。同时,深挖本地孝亲敬老、勤俭节约等文化基因,通过村广播、宣传栏、文化墙、村史馆等阵地常态化宣传,让传统美德融入百姓生活。

  深化品牌活动引领,让新风树起来。全面推行新婚礼、成人礼、重阳敬老礼、追思说孝礼“四礼行动”,培育“新风入唐”“红白事上说孝道”等特色品牌。

  村民自治聚力,群众成为新风主人翁

  凤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,通过村规约束、组织管理、积分激励,激发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。

  村规民约立规矩。联合多部门出台《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 减轻群众负担工作指导意见》,指导全县66个村修订村规民约,将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厚养薄葬、反对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等内容纳入其中,并与先进评选、优惠政策享受等挂钩,形成“守约光荣、违规受限”的鲜明导向。

  自治组织强管理。全面建立村级红白理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村民议事会、禁毒禁赌会,明确职责与运行制度,全程帮办协办群众红白事,重点监督攀比浪费、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。推广红白喜事审批、“九严禁九倡导”“六倡导六反对”等制度,细化办事标准(如酒席桌数、彩礼金额上限)、简化流程、控制规模与开支,切实减轻群众“人情债”。

  积分兑换促参与。推行《凤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办法》,为村民发放积分手册,通过“行为换积分、积分兑物品”模式(如参与移风易俗宣传、简办红白事可获积分),激发群众践行文明的积极性,用“小积分”撬动了农村基层“大治理”。

  利民惠民暖心,文明实践更有温度

  凤县坚持“服务跟着需求走”,通过完善基础设施、丰富文化供给、深化结对帮扶,让群众在共享便利中主动参与移风易俗。

  基础服务便民。在实现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,建成行政村公益性公墓69处,解决传统殡葬散埋乱葬问题;在草凉驿村、岩湾村、留凤关村、马鞍山村打造“新风礼堂”,为村民红白事提供免费场地、厨具桌椅及零利润规范化服务,通过标准化流程引导群众统一标准、杜绝攀比。

  文化滋养育民。举办文明实践专管员培训暨移风易俗文艺展演,创作《引新风入“唐”,奏“古槐兴韵”》《过寿》等一批接地气的文艺节目,在全县开展巡演;坚持“月月有主题”,组织“镇镇一台戏 村村都来演”“农民学习会”等活动,将理论宣讲与文化文艺结合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文明婚俗。

  结对共建惠民。将移风易俗纳入城乡文明结对共建,组织108个文明单位与镇村(社区)结对,党员干部常态化走访群众,开展“志愿服务送关爱”系列活动,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在传递温暖中推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。

  供稿:陕西省委文明办 宝鸡市委文明办

【责任编辑:王钰】